吸收傳統制造業幾百年積淀的精華,補上互聯網思維的短板,這可能是互聯網企業向傳統制造業擴張和滲透能否成功的關鍵
同事分別為父母買了兩個不同品牌的國產手機,使用一段時間后,父母對兩部手機的評價迥異。
給父親買的品牌來自某傳統制造企業,手機質量穩定。而給母親買的手機則來自一家互聯網企業,名氣很大,穩定性卻讓母親不斷吐槽。聯想到這一品牌市場占有率的持續下滑,同事感慨:看來“互聯網+制造”并非萬能,產品質量仍然是市場的試金石。
同事的講述讓筆者想起多年以前流傳的一個故事。比爾·蓋茨在演講中諷刺傳統制造業發展速度太慢:假如汽車工業能像電腦技術那樣日新月異,現在大家早能用上25美元一輛、用一加侖汽油就能跑上千英里的汽車了。通用的高管馬上反唇相譏:如果通用像微軟一樣發展,我們現在開的汽車發生事故安全氣囊彈出前,可能會先問:“你確定嗎?”……
這則笑話的真實性無從考證,但卻反映出一些互聯網企業與傳統制造企業發展理念的分歧。
互聯網技術以快速迭代為特征,產品生命周期短,而價格則會持續降低,因而產品的穩定性一直是軟肋。比如我們使用的一些電腦、手機,不時會出現死機、宕機、卡殼。由于這些故障常見,消費者的容忍度也相對較高。于是,一些互聯網企業往往更看重產品的迭代速度,穩定性則在其次。
而對一些傳統制造企業來說,和技術的發展速度相比,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更重要。不要說攸關性命的汽車,就是彩電,消費者也無法忍受它出現電腦那樣的死機、宕機故障。因此,傳統制造企業往往會把產品穩定性、可靠性甚至經久耐用視作生命。
從發展趨勢看,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正在走向深度融合。在這一進程中,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更被看重,這無疑是對的。但是,任何一種技術,無論多么先進,也必有其軟肋。因此,在融合進程中,除了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產業,繼承、發揚和借鑒傳統制造業中的優秀基因同樣重要。
比如,追求產品的經久耐用是傳統制造思維,可能與互聯網思維“格格不入”。道理似乎也充分,快速消費品干嗎要追求耐用呢?但恰恰是傳統制造思維,卻也是造就蘋果手機今天輝煌的重要原因。
蘋果手機之所以能夠后來居上,除了開智能手機先河外,和其用傳統制造業理念生產出讓全世界愛不釋手的產品不無關系。按說手機用塑料材質完全夠用,此前全世界的手機廠商也都這么干,但喬布斯卻非要用成本更高的金屬和玻璃替代塑料,以追求產品質量的極致。這一看起來很不經濟的做法,卻讓蘋果手機脫穎而出。
道理其實也簡單,消費者更多時候并不那么理性,比如筆者前些年淘汰下來的手機中,蘋果依然完好如新,而其他品牌手機塑料外殼卻磨損得不成樣子。這一看似并不影響使用的“多余價值”,卻往往會讓再選擇的天平發生微妙的傾斜。
所以,手機作為產品,可能生命周期只有18個月,但品牌的周期絕不是18個月。外觀上的經久耐用都會影響到消費者的選擇,更何況是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呢?
在“互聯網+”進程中,互聯網企業別只會輸出理念,吸收傳統制造業幾百年積淀的精華,補上互聯網思維的短板,可能是互聯網企業向傳統制造業擴張和滲透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。